一次展览,看尽中国百年雕塑
由中国美术馆主办,长春市人民政府支持的“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 于9月6日至9月17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展览以中国百年以来316位雕塑艺术家的精品力作590件,全面呈现中国百年雕塑的发展脉络与重要成就。
中国美术馆馆长、著名雕塑家
吴为山
“这些作品都是在这100年当中创作出来的。但是,这100年,它包含的意义远非100年。
500件雕塑见证了5000年的文明,虽然是100年的雕塑,但是今天的创新是传统的升华,通过展览可以令观众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引领、提高未来全民审美的基调,这是时代的责任。
这里面有英雄,有领袖,有劳动模范,有普通的老百姓。
他们当中所渗透的人文理想以及最宝贵的、最可贵的、最珍贵的道德品质,真正体现了 “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
这温度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小至十几厘米的雕塑,大到几十米的城市雕塑的图像展示,以及大量难得一见的文献资料都在本次展览中有所呈现。
展览还借助3D扫描和打印技术,在展厅内重现《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雄浑悲怆,场面宏大;
△3D技术重现《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
同时也从西藏自治区征集到泥塑《农奴愤》残存的头像30余件,均为本次雕塑大展的亮点。
△泥塑《农奴愤》残存头像
展览分为砥砺铭史、塑魂立人、时代丰碑、匠心着意、多元交响、文心写意、溯源追梦七大篇章。
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吧~
1
“砥砺铭史”主要展现国家重大题材,尤其是对历史上重大事件的表现。
代表作品:
△吴为山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大型组雕·家破人亡》
△吴为山《南京大屠杀系列组雕》
这组宏大的雕塑由《家破人亡》《逃难》《冤魂呐喊》《胜利之墙》四部分组成。
其中很多形象均有现实原型,吴为山曾亲自访问大屠杀幸存者,通过与他们交谈激发艺术灵感。
组雕中没有出现一个日本侵略者形象,皆表现遇难同胞。
遇难者群像的惨烈,足以佐证侵略者反人类行径的凶残,提醒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雕塑家以自己真诚的声音和激越的情感,唤醒了沉睡的灵魂,唤起国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8
“塑魂立人”聚焦肖像人物雕塑,深度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探索雕塑艺术本体层面的现代转型。
代表作品:
△曹春生《少年英雄王二小》
△叶毓山《杜甫》
△田世信《朱耷小像》
以“人”为中心的塑造是人类美术史上永恒的主题,体现了人类对社会、历史、自然的反思和心灵的表达。
△滑田友《出浴身段》
滑田友创作的《出浴身段》(1940年,中国美术馆藏),脱胎于西方古典造型艺术。
二战的烽火下,一切理想化的静穆之美归于幻灭,滑田友意识到战争击碎了古典艺术的神殿,也给人们的肉体、精神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苦楚。
《出浴身段》是在古典主义废墟上站立起来,虽然承受着现实的重压,身体不再挺拔,但并非绝无希望。
2
“时代丰碑”探索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变迁。
代表作品:
△潘鹤《开荒牛》
中国几代优秀雕塑家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整个民族的命运紧紧维系在一起,为民族的解放,国家的富强创作出感人至深的艺术作品。
他们以炽热的民族情感和艺术家的良知,塑就了一座座时代丰碑。
4
“匠心着意”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雕塑。
代表作品:
△白山魂《贺中令》
△喻湘莲、王南仙《大阿福》
以“惠山泥塑”“泥人张”为代表的民间雕塑,源于生活而又超越生活,以夸张的形与色塑造了喜闻乐见的形象,充分展现了民间智慧的创造力。
13
“多元交响”放眼改革开放以来雕塑领域的多元创造。
代表作品:
△田金铎《走向世界》
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雕塑界在艺术观念和文化意识的表达方式上发生了转变,逐渐由审美追求走向文化追索,从纯语言形式的探索转变为对观念的探讨。
新一代雕塑艺术家们对于过去的具象、抽象争论不再纠结,而是更加重视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元的手段来传达思想与观念。
6
“文心写意”熔铸写意雕塑的核心精神。
代表作品:
△钱绍武《阿炳》
钱绍武创作的《阿炳》,表现的是中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阿炳(本名华彦钧)。
他生前异常凄苦,其创作存世的六首乐曲皆为民乐瑰宝,尤其是《二泉映月》已经成为蜚声世界的经典名曲。
这件阿炳塑像没有表现音乐家磨难的面容,而是选取他沉醉于演奏的瞬间,旨在传递其内心的情感。
7
“溯源追梦”展示的是从1915年到2017年出版的与雕塑相关的部分杂志、书籍、画册。
△观众在现场参观
△志愿者在现场讲解
据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介绍,本次展览是今天开幕的第五届长春世界雕塑大会的姊妹篇,形成呼应之势。
上班没时间去?
小编了解到,中国美术馆将于下周五(9月15日)举行“美术馆之夜”,届时将开放夜场参观~
监制 | 陈 杰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记者 | 任思晔
编辑 | 潘 婷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